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也是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市以服务“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牵引作用,完善城市金融资源反哺县域乡村相关机制,动员组织各级各类金融力量下沉县镇村,资金投放延伸至田间地头,并积极探索“金融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梅州金融发展新模式、新实践,极大激发了“百千万工程”的新动能。
制定“给力”政策
真金白银落地落实
2022年以来,我市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47.55亿元、再贴现17.83亿元,运用科技创新再贷款发放贷款30.69亿元,运用煤炭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再贷款发放贷款18.51亿元,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27.83亿元,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撬动资金63.62亿元……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我市以政策为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撑。
我市将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作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重要事项予以精准保障,优先保障“百千万工程”重点领域,确保投入精准有力。同时,认真梳理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级政策“笼子”、规划“盘子”、资金“袋子”。2023年以来,用于支持我市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财政资金累计超400亿元。加大重点领域资金支持,结合梅州经济发展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制度,草拟《梅州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建立、汇总、定期更新全市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白名单”,加大“白名单”企业信贷投放倾斜力度实现投放加快、用款提速、配套融资增效。
一笔笔资金流向农村的背后是坚实的政策支撑。《梅州市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方案》《关于推动“金融倍增工程”实施的若干措施》《梅州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梅州市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金融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接连出台。同时,设立1亿元市级应急转贷资金,已与13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至今年11月15日已累计为7家企业提供5705万元应急转贷资金支持。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牵引作用,我市不断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百千万工程”融资渠道,发挥科技金融力量,拓展“百千万工程”发展路径,携手央企中铁广投助力,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最大限度汇聚资金力量,真金白银洒向广袤乡村。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资金重复低效投入,我市秉持“花钱必定问效”原则,依托“数字财政”系统,对资金使用管理进行全流程、全链条跟踪监管,实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并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下沉金融服务
精准“滴灌”解农愁
为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我市着力健全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体制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
廖叔在梅县区松口镇经营集柚果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家庭农场。去年8月,他向我市一银行申请农户贷款用于购买化肥农药,转眼到了柚果采收季,贷款却也要到期了,为此他的内心焦灼不已。该银行工作人员下乡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廖叔的情况后,从无还本续贷申请到成功审批、发放款项,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对此,廖叔连连感叹:“这真是了却了我一桩心事。不然,我哪能安心种植柚子树哩!”
这只是我市金融助力果农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农业经营者因可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普遍面临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为此,我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专长,针对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短板弱项,推动金融人才、资源、服务下沉,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建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充满希望的田野。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派驻金融助理和金融特派员3200余人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推动乡村“融资、融智、融商”有机结合。同时,持续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充分发挥信用激励机制作用。至今年9月末,梅州辖区金融机构对2033个信用村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授信金额432亿元,惠及涉农主体8.4万个,切实解决企业、农户贷款难问题。
让金融“活水”真正润泽农村的另一个关键,是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我市各大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和服务优势,找对业务切入点,在信贷计划、业务审批、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针对县镇村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的特点、难点和堵点,推出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实施普及到村到户的普惠金融服务工程,建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示范点,实施“村居E支付”工程,提高乡村老年群体支付服务获得感,指导辖内银行机构推出适老化手机银行APP,完成559家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适老化服务网点覆盖率100%。
梅州日报记者:郑炜梅
编辑:张晓珊
审核:张英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