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林业大市。近年来,梅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生态富民产业,为“百千万工程”和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巩固生态优势 夯实发展基础
从高空俯瞰客都大地,梅江区清凉山郊野公园的落羽杉陆续换上“冬装”,吸引市民登高望远;蕉岭县南磜镇竹海公园里生机盎然,菇类、南药在竹林下悄然生长;梅畲快线主干道沿线的林相显著提升,实现“车行一路满眼绿”……这些绿色景致,是梅州扎实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的注脚。
截至今年11月,全市累计完成林分优化提升31万亩,林分优化完成面积居全省前列;完成森林抚育面积22.9万亩、完成新造林抚育17.8万亩;2024年国储林新增收储集体林地1万亩。全市县镇村共种植绿化苗木200万株,建设主题林2335个。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05家,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0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4个(含试点),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67%、居全省第一,生态优势不断得到巩固。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我市以争资金、搭平台、育龙头为发力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一批以油茶、南药、竹木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林业产业。同时,推动以森林类资源为主的南台卧佛山、瑞山景区、粤东大峡谷景区、南寿峰旅游景区等提档升级,走出一条绿色富民之路。今年,全市林草生产总值预计达250亿元。
深化集体林改 推进林地流转
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行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平远县以“明晰产权、有序流转、壮大产业、兴绿富民”为总目标,先后启动多轮集体林改,在依法明晰确定产权、盘活林地资源、壮大林业产业、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帮助企业有序流转山林,鼓励林农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促进“小林变大林”。在一系列林改创新举措推动下,油茶、梅片树、铁皮石斛、仿野生灵芝等“四朵金花”及南药为主的产业蓬勃发展,全县林下经济产值达25.2亿元。
素有“粤东竹海”美誉的蕉岭,拥有超15万亩的竹林。(高讯 摄)
梅州现有竹林面积34.18万亩,其中素有“粤东竹海”美誉的蕉岭,就拥有超15万亩的竹林。蕉岭县在蓝坊镇、南磜镇集约3万亩以上竹山,高标准打造4000亩笋竹两用林基地,通过合作社对集约竹山进行毛竹统一收购、加工,提高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
如今,合作社与当地龙头企业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经济效益稳定,竹笋食品加工厂及毛竹粗加工厂、毛竹培育基地和竹(林)下经济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小竹子”撬动“大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林间气象万千 产业蓬勃发展
每到霜降时节,走进位于兴宁石马镇的泰狮万亩油茶基地,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红绿相间的油茶果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之景。据介绍,该基地以种植优质高山油茶为主,面积达1万亩,今年油茶果产量150多万斤,年产值约1000万元。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行,同步发展油茶种植、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绿富”双赢。
泰狮万亩油茶基地的发展,是梅州持续推进油茶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打响“梅州茶油”品牌的缩影。梅州油茶种植面积66.23万亩,为了让油茶果真正成为“致富果”,近年来我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方案、涉农资金整合方案,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02亿元用于油茶营造工作。“我们正积极申请注册‘梅州茶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商标品牌,加强产销对接,把区域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梅州有悠久的南药种植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南药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平远县重点发展梅片树和灵芝,梅县区重点发展红豆杉和黄花倒水莲,五华县重点发展牛大力、巴戟、金钱草等,大埔县重点发展五指毛桃、铁皮石斛、金线莲等,走出一条以10多种南药为代表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南药种植面积10.88万亩,产量4.62万吨,产值6.86亿元。作为世界长寿之都,梅州还积极搭建产销平台,支持以石斛等中药材为原料开发特色产品,打响南药养生保健品牌。
梅州日报记者:江婵 林仪
通讯员:韩华华 曹元章
编辑:李舒宇
审核:张英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