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濡耳染网

三代“梅州援非卫士”的坚守与传承!这里,有中赤几友谊及合作的动人故事…

河北教育官网 18962

50年前,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翌日,广东派出首支由12人组成的医疗队,前往赤道几内亚,拉开了广东派遣援外医疗队的序幕。50年来,梅州三次派员组建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51人先后奔赴非洲大陆,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了援助任务。

这是三代“梅州健康卫士”的坚守与传承,以一身“白大褂”,响应祖国号召,让大爱跨越万里、守护生命,谱写中赤几友谊及合作的动人故事。

回忆艰苦岁月

坐在竹椅上,今年90岁的雷云生仔细端详着广东省第9批(梅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的合照,回忆起那段艰苦奋斗、激情燃烧的岁月。

雷云生(中)仔细端详昔日在赤道几内亚的照片。

这是一张1979年12月摄于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馆门前的照片。那时的雷云生,48岁,忍痛舍下三个儿女,服从组织安排前往赤道几内亚,一去就是两年半。“当时联系全靠书信,但是一个月最多一次,有时很久都没有。那会我10多岁,经常看着信,眼泪啪啪直掉,很想念父亲。”如今想起,雷云生的儿子雷春松仍觉得艰难。那时家人们最担心的,还是雷云生的安全。多次疟疾发作、开车出事故,本来两年的时长因工作需要延期半年……

广东省第9批(梅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合影。

“确实如此。15年后,赤道几内亚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与国内相比,仍有天壤之别。”广东省第17批(梅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林跃华骄傲地说:“援非经历,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生于中国,真的很幸福;我们的国家,真的很伟大。”经过15年的发展,林跃华在援非期间,已经可以一个月通一次信、一个星期打一次电话了,但通话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内。“3分钟100元,还是挺贵的。”他笑着说。

大爱援助赤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医疗水平还比较落后,但赤道几内亚的状况还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林跃华还记得,在首都马拉博医院,手术室仅有两间,碘酊、酒精、生理盐水经常短缺,手术器械靠煮沸来进行消毒,因为高压灭菌器坏了……

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医疗队员总是全力以赴。摩洛哥大使疟疾久治不愈,经医疗队员使用中国抗疟药治疗,第二天便能精神抖擞地散步;一位疑似脑型疟疾的患者一直昏迷不醒,本来已经准备放弃治疗出院回家,经医疗队员救治,3天后醒来,10天后痊愈。

“中国医术实在太神奇了”“中国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非洲大陆上,医疗队员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医术传奇,深受民众信赖。

林跃华珍藏的昔日援非照片。

在传帮带方面,医疗队员也是毫无保留。“当时有个小伙子叫阿波里那,卫校毕业后在医院手术室从事护理工作,得白干8年才有工资。”林跃华看他挺机灵的,便培养他学麻醉。一年后,阿波里那已经能够处理一些较小的手术麻醉了,卫生部破格提拔他为麻醉助理,并提前5年给他发工资。

张鹏飞(右一)和另一位队员邓利娟(左一)与总统、总统夫人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继续奉献基层

广东省第28批(梅州)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张鹏飞,2018年1月从赤道几内亚回国,2019年4月前往五华县担任梅州市人民医院华城医院执行院长。变的是工作地点和离家距离,不变的是对患者的担当。

张鹏飞与时任赤道几内亚国家参谋长的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年半的援非经历,让张鹏飞深刻体会到了患者缺医少药的无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医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带到基层,为基层百姓谋福利。我想在医院的带领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基层医院建立一套完备的医疗服务和院内管理体系。”张鹏飞说,根据梅州市人民医院的托管目标,华城医院明年将冲刺“二甲”,让当地百姓就近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并实现大病医治不出县。

退休后,林跃华被返聘回梅州市人民医院,继续发挥余热。

退休后,林跃华被返聘回梅州市人民医院。本可以安稳坐在办公室的他,参加了广东省百名专家下基层项目,成为华城医院麻醉科负责人,每日奔波于梅城和五华县之间,为基层医院传帮带、抓规范。在大西洋彼岸,林跃华的徒弟阿波里那已经成为当地收入最高的麻醉医生;在五华县,林跃华培养的优秀人才,也在不断成长,守护基层患者的生命健康。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刘巧

通讯员:吴锐文

编辑:张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