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濡耳染网

“融湾入海”正当时——梅州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苏区融湾先行区”

正规的摄影学校 92

来源:7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健伟 马晓澄 陆浩

梅州没变。梅州是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同时也是广东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远低于邻省邻近的同类型地区和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梅州变了。不靠海、不沿边,独特的地理位置曾制约着梅州的发展。但一条条交通路网的建设,曾经的“神经末梢”正变成“中转站”,成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中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梅州方案”),让梅州成为广东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梅州正大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积极探索欠发达革命老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经验,旨在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新路。

苏区“融湾入海”

当下梅龙高铁建设正如火如荼。2024年建成通车后,梅州到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少一半,1.5小时内即可互达。

如果说现代化交通路网的构建拉近了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距离,产业协作则成为了梅州进一步融入大湾区的助推器。

走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一个11.6米高的巨型红罐王老吉模型十分抢眼,这里是广药集团王老吉大健康梅州原液的提取基地,加工对象是梅州当地特产——仙草。

广药集团王老吉大健康梅州原液的提取基地。(连志城 摄)

“这里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凉茶原液提取基地,依托梅州仙草等中药材优势,解决了王老吉凉茶浓缩液的自主供应问题,承担起凉茶提取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重任。”基地综合办经理陈万生介绍说。

近年来,梅州按照广东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部署,大力抓好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工作,努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梅州圣戈班汽车玻璃系统有限公司一期项目生产现场,偌大的厂房仅有少数工人,多台全自动高端精密机器人的机械手臂上下翻腾。这个由法国圣戈班集团和广汽集团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合资成立的高端智能汽车玻璃制造项目从洽谈到签约动工仅一个月,再到正式投产仅8个月,刷新了项目落地建设的“梅州速度”。

广汽集团充分发挥汽车产业“链主作用”,加快汽车核心零部件布局,累计带动18家上下游企业落户梅州。

作为梅州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主要园区,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现有企业146家,2022年工业总产值65.5亿元,同比增长25.8%;规上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17.5%。

“通过‘政策撬动+市场驱动+龙头带动’的产业共建路径,自2013年以来,园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项目64个,计划总投资69.1亿元,逐渐培育形成了契合梅州资源禀赋的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党工委书记刘晋生说。

“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欠发达革命老区,梅州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需要,只有积极开展产业对接,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打粮食’的大项目、好项目,才能不断激发梅州产业发展活力,增强苏区内生发展动力。”梅州市副市长蒋鲲说,梅州将聚焦高端印制电路板、覆铜板、铜箔等优势产业,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力争成为湾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一环。

在连接湾区同时,主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也成为梅州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梅州加快打通出海出省大通道。瑞金至梅州铁路预计2027年3月建成通车;武平至梅州高铁计划2023年第三季度动工建设;梅州至漳州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产业合作方面也已初显成效。广东嘉元科技和福建宁德时代在梅州设立合资公司,建设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约100亿元,计划2023年8月底逐步投产,将进一步提高梅州市在高端锂电铜箔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粤北生态发展区,这是广东赋予梅州的新时代定位。

一边是振兴苏区的迫切发展需求,一边是全力守好生态底线的客观需要,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曾是梅州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梅州在实施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加快烟草、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进一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口号在梅州大地唱响。

梅州已初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生态系统。(连志城 摄)

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梅州蕉岭县,是广东省首个“世界长寿乡”,全县平均寿命80.03岁,不到20万的常住人口中,百岁以上老人67名,80岁以上老人超过1万名。另外,依托丰富的碳酸钙、大理石等矿产资源,水泥产业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在长寿之乡发展水泥产业,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对立面。”这是很多到访蕉岭的客人向蕉岭县委书记刘鸿涛提出的疑问。

一提起水泥生产企业,很多人脑海浮现的是浓烟滚滚、粉尘飞扬的场景。但走进蕉岭县的塔牌集团工业园区,却是绿树环绕、花团锦簇,不远处是600万吨水泥项目生产线,这也是当地正在全力打造的绿色智能水泥生产示范线。

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赖宏飞介绍,这条生产线是当前水泥行业单位产能最大、能耗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的水泥生产线项目,改进工艺不仅让企业缴纳的环保税大幅降低,还能享受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

“近年来,蕉岭县通过启动绿色水泥工厂行动,深化推动智能水泥工厂建设。从生产到检验、管理到物流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水泥生产逐渐从‘制造’到‘智造’转型绿色低碳升级。”刘鸿涛说。

坚持生态优先,梅州在推进传统企业绿色转型的同时,还聚焦培育新能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平远县东石镇,占地约1600亩、年均发电量520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3万吨的利天光伏项目建成投用,成为广东省首个利用废弃矿区建设的山地光伏电站;在梅江区西阳镇,当地正奋力打造集绿色产能和美丽宜居于一体的“光伏示范小镇”;全球首个浸没式液冷储能电站在五华县投入运行……

平远利天光伏发电项目开创了光伏发电与矿区废弃地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的先河,盘活存量用地,改善了环保和水土流失。(袁志鹏 摄)

蜿蜒的梅江流过梅州城区,两岸绿意盎然,偶见白鹭翩飞。逐绿前行,梅州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梅州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梅州有250天空气质量为优,112天为良,优良率为99.2%,在广东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中排名首位。

透过数据得以窥见梅州的发展势头:2023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3%、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1%、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2%。

高质量发展不是发达地区专利

在采访中,干部并不避讳梅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劣势。梅州市工信局局长袁勇华表示,产业转移园区经济总量仍然小,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少,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强,在各类配套设施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仍处于边建设、边完善阶段。

调研中,一些企业也担心,梅州位置偏僻,招不到人才,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梅州的环境保护要求高,也对企业发展形成了“紧约束”。

一名参与招商的干部表示,“企业最关心的是资源要素,例如价格、物流成本、政策优势等,另外也关心有没有产业配套、金融配套、人才保障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而这些也为梅州下一步发展提供了着力点。”

对此,国家、省、市正出台多个措施,化原有的劣势为优势。经过广东省和梅州市的积极争取,去年9月印发的“梅州方案”是全国首个国家层面支持地级市融湾发展的政策文件。

受访干部表示,这给梅州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梅州也制定印发了《梅州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实施方案》及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并在招商、引才、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出台了鼓励政策。

虽地处内陆,梅州却是粤东、赣南、闽西地区资源要素流动的重要中转站。转变思路,曾经的地理劣势正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梅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是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以王老吉项目为例,该项目带动当地种植仙草约8000亩,带动农户242户,每户增收2200元,并拉动形成了相关产业链,以“输血+造血”方式,长效带动梅州经济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不是发达地区专利,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梅州正转变发展思路,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在‘融湾入海’过程中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梅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编辑:罗欢欢

审核:张英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