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市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接自己的节日。同时,也有这么一群孩子,迷上了不一样的古老艺术。
学生们课后排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提线木偶剧,收获童趣与欢乐。
“身体跟着乐曲的节奏提线,再让木偶生动一点。”五华县第一小学活动教室内,老师在一旁看着并不停地叮嘱着。学生们正排练五华提线木偶剧《王二小》《童狮献瑞》等剧目。没有生命的提线木偶,在学生们手指的灵活操作下变得“活灵活现”,各种动作生动传神。五华提线木偶是极为宝贵的传统艺术,艺术特点别具一格,自成体系,木偶道具制作精巧。但木偶戏艺人传承难度大、时间长。经过历代艺人的苦练精传,这门艺术才得以推广发展。五华提线木偶剧进入校园,也为孩子们提供了经典特色的艺术课程。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与传承人对话交流的机会,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绚烂和韵味。
五华县黄狮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练习的是广东醒狮,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五华县黄狮小学,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练习醒狮。学生们个头不大,但目光和动作干净利落。7斤重的狮头,在孩子们手里随着激昂的鼓点起落,时而三抛狮,时而三拜狮。醒狮的精气神,也在少年们一个个动作中熠熠生辉。被托举腾起,双脚稳稳地落在高点,醒狮的欢腾和灵动,很大程度来自于其动作幅度之大。而这样的动作幅度,考验着孩子们的身手和勇毅,是千百次的训练和坚持铸就了下脚一瞬的稳定。
舞狮头技艺要求高,是整个醒狮表演中的关键。
豆大的汗水从额头流下眉心,双手紧紧压实高举的腿,保持1分钟岿然不动,这是梅州市艺术学校客家山歌剧幼苗班的孩子们在练习朝天蹬。清晨5点半,她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腿功、毯子功、身段课、把子课、唱腔课……汗水浸润了每个学员稚气的脸庞,生动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山歌剧幼苗班的孩子们还需要这么扎实的戏剧表演基本功?是的。艺术的传承绝非单一的修炼,唱腔、舞蹈、基本功训练以及客家民俗文化知识,一样都不能落下。
市艺校山歌剧幼苗班孩子们日常练功。
市艺校山歌剧幼苗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唱腔训练。
夜幕降临,蓝风铃七色光汉剧(汉乐)活动驿站内,小汉剧迷们利用晚上业余时间认真练习广东汉剧,空翻舞枪、身段步法等轮番上阵。练功房内,来自广东汉剧院的专业老师正给孩子们悉心指导。孩子们稚嫩的脸盘透着较真的劲儿,这一幕是广东汉剧薪火相传的小小缩影。
学生们排练新编广东汉剧小戏《如愿》。
学生们利用晚上业余时间练习广东汉剧。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客家非遗文化之火之所以经久不息,穿越千百年时空变幻,仍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正是由于源源不断的传承力量。一种让客家祖先的心血和巧思流转到孩子们指尖的力量。
文/梅州日报记者:杨敏 吴腾江
图片:吴腾江 林翔
编辑:黄炜明
审核:练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