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摩尔国际(06969)早盘继续走高,近四个交易日累计反弹逾20%,截至发稿,涨6.73%,报11.74港元,成交额2.10亿港元。
10月16日,思摩尔国际的大客户英美烟草召开资本市场交流日活动,会上英美烟草不仅再次明确提出2035年成为无烟企业(即全面成为新型烟草企业)的目标,而且重点分享了新型烟草相关产品的最新情况,对于后续发展传递积极信号。
思摩尔国际(06969)早盘继续走高,近四个交易日累计反弹逾20%,截至发稿,涨6.73%,报11.74港元,成交额2.10亿港元。
10月16日,思摩尔国际的大客户英美烟草召开资本市场交流日活动,会上英美烟草不仅再次明确提出2035年成为无烟企业(即全面成为新型烟草企业)的目标,而且重点分享了新型烟草相关产品的最新情况,对于后续发展传递积极信号。
相关文章
2月19日,3000个岗位,“职”等你来!
蓝鲸新闻11月26日讯(记者 石雨)今日,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民生人寿”)7.88亿股股权作为执行裁定书项下财产权益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拟进行转让,披露日期为2024年11月26日至2025年11月25日。
溯源来看,该笔股权来自民生人寿第三大股东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鑫钢铁”),目前该公司已破产重整。2014年、2018年,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与海鑫钢铁、宁波伟仕矿业有限公司因涉及纠纷,法院分别裁定被执行人海鑫钢铁将所持民生人寿6000万股股权、7.28亿股股权变更至民生银行名下,归民生银行所有。挂牌信息显示,后者已取得民生人寿7.88亿股股权执行法律文书,法律关系清晰。
2003年成立的民生人寿,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筹建,初期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万向财务有限公司、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海鑫钢铁,尽管民生人寿历经数度股权变更,但海鑫钢铁仍保持为其第三大股东,持股7.88亿股,持股比例13.15%。
作为昔日山西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海鑫钢铁却因经营不善在2014年11月申请破产重整,其所持民生人寿股权也作为执行标的被摆上交易桌。
事实上早在3年前,即2021年11月,该笔股权已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但未有下文。当时,即有业内人士向蓝鲸新闻记者分析指出,尽管13%股权比例、第三大股东位次在公司内部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在民生人寿具有“万向系”这一大股东的背景下,此笔股权的影响力或要打折扣,对市场的吸引力也因此受限。
近年来,民生人寿股权多次拍卖、挂牌,但却乏人问津。记者梳理发现,2020年7月,山东华乐实业集团所持1050万股权开启三度拍卖,起拍价逐步下调。随后,联通资本(现“泽慰科技有限公司”)所持3400万股股权也进入拍卖,同样是折价拍卖。此外,还有湖南前进投资所持民生人寿705万股股权以1059.5万元起拍,但同样无人问津。
今年,民生人寿第六大股东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色股份”)所持全部6.17%股权两度挂牌,第二次挂牌时间为2024年10月16日至2025年4月2日。作为民生人寿唯一国有股股东,中色股份退出,意在专注核心业务。
近年来,保险公司股权交易“成交量”明显下滑。业内分析,一方面,在于保险业回归保障,资本回归理智,离场者多于入场者,且交易标的多为小比例股权,缺乏业务协同价值、吸引力;另一方面,有意向且符合要求的潜在股东并不易寻。
以此次挂牌的民生人寿13.13%股权来看,持股股东属于《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财务Ⅱ类股东范畴,需满足:信誉良好,投资行为稳健,核心主业突出;具有持续出资能力,最近二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净资产不低于二亿元人民币等要求,门槛并不低。
那么交易标的民生人寿表现如何?从中债资信出具的跟踪评级报告来看,截至2024年6月末,民生人寿净资产规模179.52亿元,较年初增长10.32%。上半年原保费收入78.64亿元,同比增长9.31%,市场占有率0.3%,保持稳定。保单质量方面,上半年民生人寿退保率为0.9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同期新单期缴占比为37.15%,同比上升1.77个百分点。
投资资产方面,截至6月末,民生人寿投资资产规模为1278.67亿元,较年初增长4.82%,投资结构仍以流动性资产和固定收益类投资为主;2024年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27.77亿元,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收益0.54亿元,合计同比增长58.75%,主要系公司固收类资产投资收益持续增厚。
利润数据来看,民生人寿连续多年保持盈利,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2.92亿元,不过第三季度单季出现了2.23亿元净亏损。
" alt="民生人寿又现股权挂牌 民生银行所持7.88亿股被执行股权时隔三年再觅买家">民生人寿又现股权挂牌 民生银行所持7.88亿股被执行股权时隔三年再觅买家
樊振东、陈梦退出世界排名!“不参赛就罚款”新规成“导火索”
弘扬榜样力量 引领文明风尚!市文明办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
国家安全部:关注智能手机使用安全 把好手机“保密关”
私募股权公司或许是强有力的买家,例如有消费品投资经验的国际或中国头部私募股权。
他们可以通过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获得回报。虽然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业绩压力——星巴克2024财年第四季度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滑14%,同店交易量、客单价分别下滑6%、8%——但星巴克目前在中国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利润率。
星巴克中国第四季度净新增290家门店,新进入78个县级市场。而截至第四季度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到7596家,覆盖近中国1000个县级市场。此外2024财年,基于年度门店拓展规划,星巴克中国净新增790家门店,同比增12%——这个数字也刷新了星巴克中国的历史最佳表现。
在投资机构眼里,星巴克中国或许就是第二个“金拱门”。
麦当劳在2017年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集团和凯雷资本。当时中信集团旗下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两家公司组成的中信联合体,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一道,和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2023年,凯雷在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之后,选择退出。而麦当劳全球宣布收购凯雷在麦当劳中国持有的少数股权,持股比例增至48%。今年,中信资本宣布加码麦当劳中国,交易完成后由中信资本联合体持有52%的股权。
但对于星巴克来说,它或许不那么缺钱。有分析人士对《华尔街日报》称,星巴克目前并不需要现金注入,因为它在近期宣布提高股息。
他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它在中国更好地应对竞争。“所有迹象都表明竞争非常激烈,星巴克要想清楚如何在当下及未来实现增长。”Brian Niccol说道。
只是在如今咖啡行业激烈竞争的中国市场,这个速度依然不够快,而寻求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对餐饮行业有投资经历的大私募公司,或许能帮助眼下的星巴克找到进一步规模扩张、重回高增长的道路。
还是以“金拱门”为例,中信资本为它带来了大量的资源。
例如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中信的推动下,麦当劳中国就已经相继与恒大、碧桂园、中海地产和融创这中国四大地产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优先选址,加速开店”。如今,麦当劳中国的餐厅数量从2017年的2500家增长至2024年10月的7100余家。
所以,在私募股权公司的序列里,星巴克最终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如中信资本这样国内头部的投资公司,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支持。
还有一种可能是与中国企业集团进行“联姻”,例如华润、中粮这样的大公司。
在寻求本土助力的过程中,麦当劳为中国特许经营商的招标规定了五个条件,包括财务实力,可与麦当劳优势互补的资源,例如地产资源、供应链资源和政府资源等。此外,合规和诚信经营、政府关系和对中国政策的理解等也在考察范围之内。
如今星巴克寻找本土助力,同样也需要具备类似条件的合作对象。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星巴克也通过许可协议,选择性地与具有实力和良好信誉的企业合作,扩展其品牌和业务。比如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星巴克与Alshaya集团合作。在拉丁美洲、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星巴克和Alsea合作。
AlShaya集团在中东属于“消费地头蛇”,它创立于1890年,是中东主要的消费品牌代理商之一。其业务囊括了中东北非大部分国家,旗下代理的品牌包括星巴克、H&M、无印良品、Pizza Express 和 Shake Shack等等。Alsea则是餐饮零售集团,旗下自营或特许经营着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
事实上,1999年,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采取的就是代理与合资模式。它把香港和广东的代理权授予了香港美心集团;北京、天津为主的北方地区授予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把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授予了台湾统一集团。2005年,中国内地允许外资企业独资经营,星巴克陆续从合作伙伴手中收回了业务。
但从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这段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星巴克已经不是当初需要依靠外力来成长的品牌,中国市场已经是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现在看起来,美心和统一集团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他们现在所运营的星巴克业务也只是在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能够给星巴克在中国整体发展带来的帮助很有限。
能够驾驭星巴克中国的,或许是华润、中粮等这些在产业链上下游及其他行业都有渗透的大型集团。例如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创业早在2010年便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权,之后又进行了全资收购。
对于星巴克来说,华润、中粮等巨头能够让他更好打开市场,例如上游的产业链,以及终端的门店扩张。星巴克能够利用这些大公司的本地资源和经验,进一步实现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效率,应对激烈竞争。
虽然星巴克眼下面临着价格战、强劲对手、消费疲软等等考验,但在中国市场上它仍具备可观的价值。
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截至10月中旬,中国咖啡店数量达到了191357家,近一年新开门店为61576家,而净增长数量则为13850家——也就是说,过去一年里有超过4.7万家咖啡店倒闭。此外,据美团统计,在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上海,今年独立咖啡店的数量首次出现了减少,在咖啡总店数中的占比由去年的60.1%跌至55%。
事实上,规模相对较小的咖啡品牌很难对抗经济周期的变化,中国咖啡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优势逐渐集中到具有市场经验,且单店模型成熟的规模化品牌。此外,头部品牌则相对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在大浪淘沙之时更能够把握住机会。
" alt="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