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濡耳染网

“公募一哥”千合资本实控人王亚伟 “背后事”

  02

  部分基金经理仍“在册”

  另外,观察千合资本从业人员的名单可以发现,除了王亚伟本人外,另有两位曾经在这家私募资管产品“挂名”的基金经理,即王睿智(早年曾任职于华商基金)和史成波均还“在册”。

  当然,后两者究竟处于怎样的工作状态,外界不得而知。

“公募一哥”千合资本实控人王亚伟 “背后事”

  03

  调研记录未曾“终止”

  资事堂进一步发现:千合资本的投研活动并未销声匿迹,而是持续出现于A股公司调研现场。

  根据东财choice的公司调研数据:千合资本最近一次调研的时点是2024年10月30日,调研的公司为心脉医疗,形式为电话调研。

  此外,2024年8月、9月和10月,这家私募的月度调研次数分别为8次、7次、2次(以调研的发生日期计算)。调研形式涉及线上会议、现场调研、业绩说明会、特定对象沟通等。

  具体调研人选中,史成波、邵印珠、蒋仕卿等都曾出现于调研名单中,他们在过往千合资本调研记录中有着颇高的“出镜率”。

  叠加千合资本备案产品中,大部分并未显示出清盘的状态,这似乎表明这家私募仍然在为客户资金进行操盘。

  04

  消失的“骨干”

  资事堂比对了千合资本从业人员信息后发现,一位名叫王路跖的关键人物不见踪迹。

  这家私募机构的官网曾经列出基金经理阵容:除了王亚伟,亦有蒋仕卿、史成波、王路跖、孙珂。

  上述四位相对年轻的基金经理,可谓王亚伟团队的骨干级成员,能够深得创始人信任并成为其“管钱”的助手。

  如今,王路跖已经不在从业人员名单中,其余数人依然位列其中。截至目前,这位人士的离职原因以及最新去向等信息,并不为外界所知晓。

  不止于此。

  此前另有一位基金经理,在今年一季度离开千合资本,相关人士名叫李冬卉。

  他早年曾在中金公司、华夏基金任职,还曾参与私募创业,2013年1月正式加盟千合资本,但加入后这家私募经历了众所周知的变化。这位基金经理相当于入职一年左右,就选择了与新东家的“切割”。

  05

  部分产品提前清盘

  公开信息显示:王路跖于2011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加盟华夏基金担任策略分析师,后加盟千合,并独立管理千合紫荆系列产品。

  从履历信息可以看出,他与王亚伟均有着相同的华夏基金背景,此前王的另一位“大弟子”崔同魁也曾在华夏基金任职,并且在王亚伟的私募产品里出任过基金经理。

  王路跖与崔同魁的“交集”,不仅仅是此前任职机构的交集,而且两人都曾是千合紫荆产品的“操盘手”。

  在崔同魁跳槽至其他百亿私募机构后,千合这个系列产品的基金经理变更为王路跖。

  有意思是:多只千合紫荆系列产品已经处于“基金已清算”之状态。

  据官方备案资料:2024年9月中旬,总计5只千合的资管产品同时进行了提前清算。

  通常来讲:当出现客观原因时,基金运作可能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私募管理人依据基金合同对基金财产进行清算。

  由此看来,王路跖的“异动”与最新一波产品的提前清盘有着绕不开的关联。

  中信证券(维权)财富管理部门的人士对资事堂表示,千合资本最新清盘的部分产品,主要就是由中信证券进行代销。

  另据了解,千合资本此前的主要存量规模,就是由中信证券、中国银行等特定渠道进行维护。

  06

  还有高管“撑场”

  备案资料显示,目前千合资本有两位登记的高级管理人员,一位是王亚伟,另一位是胡春莎。

  据悉,胡春莎于2021年加入这家私募,现任合规风控负责人,信息填报负责人,此前曾在泰达宏利、和聚投资任职。

  准确来说,千合资本只是王亚伟实控的证券类私募,他还实控一家股权创投累私募,即上海晞恒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后者管理规模区间为10亿元-20亿元。

  换言之,王亚伟在中国私募版图上的展业,可谓“两条腿走路”,横跨一二级市场,但近三年所曝光的投资踪迹非常稀少。

  近一年以来,关于王亚伟的动向有着很多说法,但往往处于难以证实、亦难以证伪的状态。

  这个私募平台如今是否以什么状态进行运作,特别是谁来“主事”,以及还掌管着多少客户资产,始终是待解的谜团。

" alt="“公募一哥”千合资本实控人王亚伟 “背后事”" title="“公募一哥”千合资本实控人王亚伟 “背后事”">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2021年至2024年间持续攀升,从41.2%增至65.8%,这一增长趋势在全年的多个季度中均有所体现。

  相较之下,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至10月,德系、美系、日系、韩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9%、6.5%、11.2%和1.6%。

  具体到10月份,德系品牌的市场份额为15.8%,而日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速度更快,从此前高于德系车的市场占比一路下滑至不足14%,美系和韩系品牌也仅剩2.1%及1.1%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品牌中,比亚迪依靠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势地位取得遥遥领先,旗下的几款车型在10月的批发销量中表现突出,位居前三名的车型分别是海鸥(5.41万辆)、秦L DM-i(5.01万辆)和海豹06 DM-i(4.59万辆)。

  趋势上,该品牌从2月到10月销量持续攀升,几乎每个月都在刷新自己的销售记录,10月的销量更是高达41.43万辆。

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

  吉利作为另一个突出的例子,其销量虽然在年中有所波动,但从7月份开始明显回升,10月销量达到年内第二高点。

  长安和奇瑞作为自主品牌的代表,也有着良好的增长趋势。长安在10月的销量显著增长,与年初相比增长了接近一倍,显示了其在市场上的强劲动力和广泛的消费者基础。奇瑞同样展示了其品牌实力和市场扩张能力,10月的销量是2月的两倍多。

  (注:乘联分会及中汽协统计数量因口径不同而有所差异。)

" alt="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 title="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