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濡耳染网

央企研发投入连续两年超万亿元

央企研发投入连续两年超万亿元

福建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1 江苏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除了关税政策,特朗普的减税、能源政策和可能持续的科技封锁将对中国造成一定影响,但或许程度相对温和

  文|沈建光 樊磊 姜传钺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以压倒性优势赢得美国大选并且帮助共和党同时拿下参众两院,可谓强势归来。金融市场对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提出的多项政策主张,如大范围加征关税、进一步减税等也有所反应。

  大选结果出炉之后,美元指数创出一年多以来新高,人民币汇率则承压下行,中国股票市场的反弹也受到压制。面对特朗普回归,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指出,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存在五大内生矛盾,包括加征关税扰乱供应链,不利于提振美国制造业;关税、减税等政策引发通胀上行;赤字扩张可能影响美国宏观稳定;美国优先削弱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驱逐移民扩大美国分裂。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以为特朗普对中国的一些极端政策,例如对所有中国产品加征60%关税的政策未必能够完全落地。如前文所述,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一体化的情况下,大幅加征关税会冲击美国本土制造业。此外,美国的通胀压力也会制约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空间。

  更有可能的场景是中美通过贸易谈判来弥合双方的分歧。即使特朗普加征关税,时间节点也可能偏晚,加征的范围与税率都明显低于竞选时期的主张。

  实际上,2016年特朗普竞选时期就宣称对中国产品加征45%的关税,但是最终落地平均关税水平是15.5%,有一些产品继续维持了零税率。特朗普2017年还威胁对墨西哥制造但是瞄准美国市场的德国和日本汽车公司加征35%的关税,最后也没有落地。

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极端情况对中国的影响

  当然,在极端情况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取消“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等措施短期对中国的总需求可能有相当冲击;即使如此,从中期而言,伴随着中国出口部门的灵活调整,冲击影响会明显弱化。

  特朗普的极端主张包括对中国所有出口产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并逐步停止从中国进口必需品。此外,他还计划阻止中国购买美国房产和各类产业;即使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墨西哥生产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也要征收高额关税。

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如果包含从中国香港的转口,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3.2%;综合考虑加工贸易进口同步减少、汇率贬值对冲,以及溢出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笔者估计如果美国关税完全落地或取消“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对中国总需求的冲击可能超出2018年的水平。

  2018年,在美国仅仅对部分中国产品加征相对温和的关税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增速从2018年前三季度的10%以上迅速降至2019年的零增长附近。与此同时,美国占中国出口比重也从2018年的19.2%大幅降至2019年的16.8%。实际上,部分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2018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速保持在6.9%,2019年下半年则降至5.9%,回落幅度达到1个百分点。

  不过,从中长期看,行政手段相对市场力量的较量并不占优;出口部门是中国最具灵活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应对关税壁垒。

  一方面,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加大出海力度,实现全球布局,绕开美国壁垒。例如,近些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显著上升。2023年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高达251.2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越南的表现尤其引人瞩目。中美贸易和新冠疫情强化了外商投资持续流入越南的趋势,2023年越南FDI(跨境直接投资)注册资本为18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除了日韩投资之外;中国诸多制造业企业也将越南作为躲避美国关税、转移生产的首选目的地。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中间产品的出口份额持续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企业也通过产业升级、贴牌转口等方式继续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笔者注意到,被认为最容易实现产业链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份额中也并未明显下滑。一线的反馈显示,即使是服装、鞋子等传统行业,单个产品的附加值都在明显上升。

  从较长期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并未因为美国关税的影响而下降;2023年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重甚至高于2018年。中国商品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也同样较2018年有所增长,反映出口部门保持了强劲竞争力。从出口结构看,东盟替代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即使从中美贸易来看,2023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较2018年确实有所下降,但绝对规模仍然超出2018年的水平;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来看,2023年的3361亿美元也高于2018年的3233亿美元。

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其他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除了关税政策,特朗普的减税、能源政策和可能继续持续的科技封锁也可能对中国造成一定影响,但程度相对温和。

  首先,特朗普的减税政策可能在短期提振美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影响投资和消费。

  资金流出和风险偏好下降可能导致国内股票、地产等资产价格等承压,通过财富效应制约消费增长;而美国真实利率上行可能吸引更多资本,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对外直接投资上升的趋势可能有所强化。

  其次,特朗普主张加快美国石油天然气开采进程并取消拜登政府对清洁能源的补贴,可能降低原油价格,压低中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特朗普认为美国通胀主要受到能源价格的影响,因而要扩大国内能源生产,鼓励化石燃料使用,并实现美国通胀回落。考虑到“页岩油革命”之后,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特朗普政策对全球原油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中国的CPI而言,原油是除了食品之外对CPI影响最大的单一商品。如果原油价格下跌,不仅仅与原油相关的CPI交通、通讯分项会有下行压力,油价还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和通胀预期影响中国核心CPI的价格。

  最后,特朗普可能会继续推行拜登政府的“小院高墙”战略,限制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流入中国,不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

  实际上,在特朗普第一任期上,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管制就已经明显加强。例如,2018年,美国就修订了《出口管制改革法案》,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商务部以“安全”名义对美国出口实施管制的权限,美国商务部据此将更多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强化对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的审查力度。2020年5月美国出台“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直接指向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公司,禁止这些公司利用源自美国的十六类技术及软件的设备和产品,出口给“实体清单”上的企业。拜登政府提出的“小院高墙”战略实际上是对特朗普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加强。

  考虑到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特朗普政府可能继续继承拜登政府的政策。而且,不排除管制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中国如何应对

  笔者以为,面对特朗普政府归来对中国的短期冲击,一方面中国应该适当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争取贸易谈判化解双方分歧;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特别是加大财政刺激力度稳定总需求。中长期而言,中国更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扩大开放,推动改革,提升综合国力。这才是对于特朗普归来的最好回应。

  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中方同意从美国增加农产品、能源和制成品的进口,后来因为疫情冲击,协议并未有效执行。中方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增加对美采购等方式,增加对美国的进口,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应该争取与美国谈判解决贸易方面的分歧,最大程度降低美国加征关税的范围和幅度。

  此外,外部的不确定性和通缩压力也意味着国内逆周期调剂的政策仍需加强。考虑到汇率贬值已经约束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财政政策需要在稳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推出的总额12万亿元地方债务置换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仅金融和财政风险下降,地方政府现金流改善还可以通过偿还企业欠款和补发公务员工资的方式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推动需求回升,市场信心也有所改善。

  但是当下财政刺激的力度仍有不足,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进一步扩大赤字、扩大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发行规模仍然是必要的。此外,与财政刺激的规模相比,财政刺激的投向可能更加重要,除了继续扩大“以旧换新”支持消费品和设备更新,更大力度提升低收入人群补贴,乃至大范围发放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都应该是应对特朗普冲击的后备选项。

  中期而言,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可以在四个层次上加以应对:

  首先,应该坚持自由贸易的取向,继续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为美国市场空间缩小之后出口部门的调整创造便利条件。对中国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可能面对的一些风险,财政部门可以在符合国际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对出口信保实施补贴等措施适当帮助企业分担成本。

  其次,应该继续加大支持中国企业全球布局。即使在美国对华采取极端措施的情况下,美国对所有国家产品同时加征关税的可能性也比较低。海外布局有利于中国企业降低风险。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需要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从GDP转向GNP(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海外投资的回报和外派中国公民的工资都算作GNP,而不算作GDP。

  第三,鉴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转向服务和投资和数字贸易、从关税等“边境措施”转向公平竞争等“境内制度要求”,中国应该积极参与新一代经贸协定(如CPTPP)的谈判,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国内扩大投资准入、增加服务业开放、所有制竞争中性等体制改革,并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这些改革的进展,不仅会使得贸易部门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也会提升中国整体经济竞争力。

  最后,在2024年中国货物贸易盈余即将创出历史新高、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反弹之际,中国还需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保制度、提振内需和消费、降低过剩储蓄。在房地产部门经历深度调整之后、找到经济新引擎既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实现对外部的“再平衡”。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樊磊为研究总监,姜传钺为宏观研究员;编辑:王延春)

" alt="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title="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
2024年度电影总票房破400亿元

2024年度电影总票房破400亿元

乌镇 96511 国内十大旅行社排名

赛力斯入选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0、上证180四大指数

赛力斯携手华为共同推出的AITO品牌下的问界系列车型自上市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好评。

其中,问界M9更是表现亮眼,在短短十一个月时间内累计订单量超过了18万台,连续七个月蝉联50万元人民币级别及以上豪华车市场的销量冠军宝座。

赛力斯入选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0、上证180四大指数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随心

" alt="赛力斯入选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0、上证180四大指数" title="赛力斯入选沪深300、上证50、中证A500、上证180四大指数">
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公告同时显示,以上增持所购股票均设有两年锁定期。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起,上海银行高管每年都增持其股票。

  2019 年8月,上海银行高管合计买入29.16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8.9元至8.98元。

  2020 年8月,上海银行高管合计买入40.3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8.21元至8.29元。

  2021 年8月,上海银行高管合计买入60.5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7.15元至7.33元。

  2022 年5月,上海银行高管合计买入56.5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6.45元至6.5元。

  2023 年9月,上海银行高管合计买入46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6.09元至6.14元。

  最近的就是2024年11月,上海银行高管合计买入29.2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8.03元至8.2元。

  2024年以前,由于上海银行股价年年下行,不算分红,高管们的增持则一直处在“血亏”状态。

  年初至今,上海银行股价涨幅高达62.52%,领涨A股上市城商行。

  目前,从增持结果来看,上海银行高管们已在投资中扭亏为盈。

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以现任行长施红敏和现任董秘李晓红为例,二者均是连续六年参加增持,2019年至今分别累计增持49.4万股、12万股,按照当年度增持均价和目前的收盘价相比,则分别浮盈60.6万元、11.7万元(不算分红)。

  02

  上市八年

  现金分红超450亿

  在股东回报方面,上海银行同样表现出色。

  根据上海银行2024年中期分红方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8元(含税),共派发现金红利39.78亿元。

  加上今年6月末派发的65.35亿元2023年分红,年内上海银行累计分红将超过100亿元。

  事实上,自2016年上市以来,上海银行长期保持稳健的分红政策。截至目前,上海银行普通股现金分红累计超450亿元,超过募资金额106亿元的4倍。

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即便当前上海银行股价较年初大幅上涨,当前的股息率仍处于高位。

  以12月6日8.5元/股的收盘价计算,对应的上年度股息率为5.41%,今年中期股息率为3.29%,TTM股息率高达8.7%。

  降息周期下,存款利率下行,大额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投资品种收益率持续走低,高息股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上升。

  03

  金煜输给了

  自己的同门兄弟

  上海银行现任董事长金煜,实际上,金煜是从建设银行空降而来的高管,2011年加入上海银行,历任行长、董事长。

  2011年,在金煜刚到上海银行赴任时,上海银行总资产为6558亿元,到2014年,上海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1.19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2015年2月,金煜接替范一飞升任董事长。这一年,金煜刚满50岁,可谓年轻有为,意气风发。

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恰巧正是在金煜执掌上海银行帅印的两年前,竞争对手江苏银行也刚刚完成换帅。

  2013年3月,也曾在建行工作多年的夏平,在经过南京银行4年行长历练后,调任江苏银行董事长。彼时的夏平与他的建行同门兄弟金煜执掌上海银行帅印时的年龄一样,也是刚满50岁。一直到2023年9月,夏平卸任江苏银行董事长。

  与上海银行类似,夏平接棒时的江苏银行也是风头正劲。同样在2014年,江苏银行总资产也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4万亿元,但仍稍逊于上海银行的1.19万亿元。

  2020年,江苏银行营收520.26亿元,而上海银行营收507.46亿元,已被江苏银行反超。

  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

  2022年底,江苏银行总资产2.98万亿元,上海银行则为2.88万亿元,江苏银行资产规模首次完成了对上海银行的反超。2022年江苏银行营收705.7亿元、净利润253.86亿元,上海银行营收531.12亿元、净利润222.8亿元。

  从经营业绩看,金煜执掌的上海银行已经完败于夏平执掌的江苏银行。

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上海银行实现营收395.42亿元,同比增长2.68亿元,增幅0.68%,归母净利润175.87亿元,同比增长2.42亿元,增幅1.4%。截至9月末,上海银行总资产3.23万亿元。

  前三季度,江苏银行实现营收623.03亿元,同比增长36.25亿元,增幅6.18%,归母净利润282.35亿元,同比增长25.81亿元,增幅10.06%。截至9月末,江苏银行总资产3.86万亿元。

  2016年11月,上海银行最高市值1815亿元,超越江苏银行1199亿元的市值,在上市城商行中稳坐头把交椅。

  今日最新收盘,上海银行总市值1207亿元,江苏银行总市值1660亿元,后者早已将前者甩在身后。

" alt="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 title="我与股民“心连心” 上海银行高管继续“定投式”增持自家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