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濡耳染网

枢密院十号:美国登月又推迟,马斯克能救得了吗?

枢密院十号:美国登月又推迟,马斯克能救得了吗?

美国国内越来越担心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会落在中国之后——虽然咱们从来没有跟美国搞冷战式登月竞赛的意思。不少美国人将希望寄托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提名的NASA局长艾萨克曼身上,他之前曾搭载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载人“龙”飞船执行过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北极星黎明”任务,并与SpaceX的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关系密切。

那么问题来了,艾萨克曼和马斯克能改变当前美国登月计划的困境吗?

先看看“阿尔忒弥斯”的现状。目前该计划面临三方面的问题——“猎户座”载人飞船、“太空发射系统”(SLS)重型运载火箭和登月宇航服都不靠谱。NASA之所以再次推迟“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后续载人飞行任务,是因为在对2022年底“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中返回地球的“猎户座”载人飞船进行全面检查后,发现隔热材料意外地出现了额外的烧蚀情况。“猎户座”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时采用所谓“跳跃进入”模式,这种重返大气层的方式会导致隔热罩的外层积聚热量,在“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中,飞船底部隔热材料的某些部位出现开裂和磨损。

今年年初,NASA负责月球到火星项目的副局长阿米特·克沙特里亚表示,在“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中,除了“猎户座”飞船在返回大气层过程中出现了隔热材料额外的烧蚀情况外,该飞船的生命支持系统也存在设计缺陷,相关电子设备影响航天器生命支持系统的许多部分,包括去除二氧化碳的系统。NASA最终决定更换这些电子设备,“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做到”。根据相关规定,为保证飞行安全性,更换完成的飞船还需要进行额外的测试。此外,“猎户座”飞船紧急逃逸系统的电气设备也存在缺陷,后者是在运载火箭出现故障时,用于携带宇航员快速逃离的必要装置。

目前SpaceX的载人“龙”飞船虽然已经进行过多次运送宇航员的任务,也在首次商业太空行走——“北极星黎明”任务中抵达距离地球1400公里的位置,但相比之下,月球轨道附近的宇宙辐射强度要大得多,载人“龙”飞船能否胜任这样的深空探测任务还是未知数。换句话说,目前“猎户座”飞船虽然不靠谱,但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至于说被航天业界嘲笑为“鸽王”(“放鸽子”次数最多)的SLS重型运载火箭,在几经发射延误之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发射费用过于昂贵。NASA的数据显示,平均每次SLS火箭的发射费用高达40亿美元。美国媒体11月爆料称,NASA正在对SLS火箭进行全面评估,该项目“有50%的可能被取消”。

枢密院十号:美国登月又推迟,马斯克能救得了吗?

外界猜测,如果昂贵且麻烦不断的SLS火箭被取消,SpaceX的超重型运载火箭“星舰”有可能成为接替者。完整的“星舰”系统由超重型火箭和“星舰”飞船组合而成,两部分都能重复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技术指标来看,“星舰”最大近地轨道运力达到100吨,足以执行将“猎户座”飞船运送到月球轨道的任务。在目前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星舰”本身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搭载宇航员抵达月面的月球着陆器就是基于“星舰”飞船改装而来,此外在距离地球上空数百公里的近地轨道还将由改装的“星舰”飞船作为“太空加油站”,为飞向月球轨道的月球着陆器提供燃料补给。

但目前“星舰”的研制进度同样严重落后于原计划,SpaceX预计最快明年3年才开始测试“星舰”飞船的在轨燃料加注能力,月球着陆器的相关研制也没有完成。如果改由“星舰”承担“猎户座”飞船的发射任务,它还需要提高其可靠性,证明具备“安全地将人送入太空并返回地球”的能力,这些都需要额外的时间。

“阿尔忒弥斯”计划面临的第三个困境是登月宇航员使用的舱外宇航服没能按期完成研制。英国广播公司网站称,舱外航天服的技术难度较大,它需要能够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屏蔽太空辐射并抵御各种太空微粒的撞击,本质上是特殊的“小型载人航天器”。2019年NASA公布的新一代航天服“舱外探索机动装置”(XEMU),由加压服和背后的“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并针对登月需求进行了大量改进。

枢密院十号:美国登月又推迟,马斯克能救得了吗?

迫于进度压力,NASA被迫将研制舱外宇航服的工作外包给“公理太空”公司。美国“福布斯”网站2023年12月称,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的报告称,尽管“公理太空”公司正依托NASA以前的大部分数据和经验来开发新的登月宇航服,但在满足“60分钟的紧急生命支持能力”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宇航服仍处于“开发的早期阶段”。另一个替补方案、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的新一代舱外宇航服项目也由于承包商美国柯林斯航空航天公司的中途退出而半路下马。

此前艾萨克曼在“北极星黎明”任务里成功测试了SpaceX研制的新型舱外宇航服,外界猜测后者有可能成为美国新一代登月宇航服方案。但目前SpaceX的舱外宇航服没有配备生命支持系统,这意味着该舱外宇航服想要用于登月行动,未来还需要进行一系列额外的补充设计和测试。

总之,马斯克的SpaceX虽然可以为“阿尔忒弥斯”计划提供不少替补选择方案,但它们还都无法立即投入使用,仍需要反复的测试。至于说对NASA官僚机构的整体改革,恐怕就更是一个耗时长久的过程了。

" alt="枢密院十号:美国登月又推迟,马斯克能救得了吗?" title="枢密院十号:美国登月又推迟,马斯克能救得了吗?">
原油:油价在清淡交投中走低 OPEC+增产计划面临不确定性

  由于围绕OPEC+生产计划和以色列-真主党停火协议的不确定性,原油期货在节后清淡交投中走低。

  布伦特下跌1.3%,收于每桶72美元下方;WTI原油收于每桶68美元。

  尽管以色列和真主党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但这份协议似乎令局面缓和。

  美元结束连续八周的上涨势头,使得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更具吸引力。

  在明年供应过剩的预期下,OPEC+面临是否恢复产量的决定。

  OPEC+将讨论产量问题的在线会议推迟至12月5日,但该组织代表本周早些时候表示已开始就推迟行动进行磋商。

  CIBC Private Wealth Group高级能源交易员Rebecca Babin表示:“市场似乎对OPEC+会议推迟表明该集团内部存在分歧的担忧不以为然”。

  成交量受周四感恩节假期影响下降,本周迄今美国约有276万份WTI合约易手,约为过去一年平均周成交量的三分之二。

  1月份交割的WTI原油期货较周三收盘价下跌1%,结算价报每桶68美元。

  由于美国假期,期货周四没有结算。

  2月份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下跌1.3%,结算价报每桶71.84美元。

" alt="原油:油价在清淡交投中走低 OPEC+增产计划面临不确定性" title="原油:油价在清淡交投中走低 OPEC+增产计划面临不确定性">
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

  私募股权公司或许是强有力的买家,例如有消费品投资经验的国际或中国头部私募股权。

  他们可以通过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获得回报。虽然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业绩压力——星巴克2024财年第四季度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滑14%,同店交易量、客单价分别下滑6%、8%——但星巴克目前在中国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利润率。

  星巴克中国第四季度净新增290家门店,新进入78个县级市场。而截至第四季度末,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达到7596家,覆盖近中国1000个县级市场。此外2024财年,基于年度门店拓展规划,星巴克中国净新增790家门店,同比增12%——这个数字也刷新了星巴克中国的历史最佳表现。

  在投资机构眼里,星巴克中国或许就是第二个“金拱门”。

  麦当劳在2017年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信集团和凯雷资本。当时中信集团旗下中信股份、中信资本两家公司组成的中信联合体,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一道,和麦当劳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以最高20.8亿美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

  2023年,凯雷在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之后,选择退出。而麦当劳全球宣布收购凯雷在麦当劳中国持有的少数股权,持股比例增至48%。今年,中信资本宣布加码麦当劳中国,交易完成后由中信资本联合体持有52%的股权。

  但对于星巴克来说,它或许不那么缺钱。有分析人士对《华尔街日报》称,星巴克目前并不需要现金注入,因为它在近期宣布提高股息。

  他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它在中国更好地应对竞争。“所有迹象都表明竞争非常激烈,星巴克要想清楚如何在当下及未来实现增长。”Brian Niccol说道。

  只是在如今咖啡行业激烈竞争的中国市场,这个速度依然不够快,而寻求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对餐饮行业有投资经历的大私募公司,或许能帮助眼下的星巴克找到进一步规模扩张、重回高增长的道路。

  还是以“金拱门”为例,中信资本为它带来了大量的资源。

  例如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中信的推动下,麦当劳中国就已经相继与恒大、碧桂园、中海地产和融创这中国四大地产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优先选址,加速开店”。如今,麦当劳中国的餐厅数量从2017年的2500家增长至2024年10月的7100余家。

  所以,在私募股权公司的序列里,星巴克最终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如中信资本这样国内头部的投资公司,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支持。

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

  还有一种可能是与中国企业集团进行“联姻”,例如华润、中粮这样的大公司。

  在寻求本土助力的过程中,麦当劳为中国特许经营商的招标规定了五个条件,包括财务实力,可与麦当劳优势互补的资源,例如地产资源、供应链资源和政府资源等。此外,合规和诚信经营、政府关系和对中国政策的理解等也在考察范围之内。

  如今星巴克寻找本土助力,同样也需要具备类似条件的合作对象。

  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星巴克也通过许可协议,选择性地与具有实力和良好信誉的企业合作,扩展其品牌和业务。比如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星巴克与Alshaya集团合作。在拉丁美洲、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星巴克和Alsea合作。

  AlShaya集团在中东属于“消费地头蛇”,它创立于1890年,是中东主要的消费品牌代理商之一。其业务囊括了中东北非大部分国家,旗下代理的品牌包括星巴克、H&M、无印良品、Pizza Express 和 Shake Shack等等。Alsea则是餐饮零售集团,旗下自营或特许经营着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多个餐饮品牌。

  事实上,1999年,星巴克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采取的就是代理与合资模式。它把香港和广东的代理权授予了香港美心集团;北京、天津为主的北方地区授予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把台湾和江浙沪的代理权先后授予了台湾统一集团。2005年,中国内地允许外资企业独资经营,星巴克陆续从合作伙伴手中收回了业务。

  但从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况来看,这段历史重演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星巴克已经不是当初需要依靠外力来成长的品牌,中国市场已经是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现在看起来,美心和统一集团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他们现在所运营的星巴克业务也只是在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能够给星巴克在中国整体发展带来的帮助很有限。

  能够驾驭星巴克中国的,或许是华润、中粮等这些在产业链上下游及其他行业都有渗透的大型集团。例如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创业早在2010年便收购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权,之后又进行了全资收购。

  对于星巴克来说,华润、中粮等巨头能够让他更好打开市场,例如上游的产业链,以及终端的门店扩张。星巴克能够利用这些大公司的本地资源和经验,进一步实现在中国市场扩张的效率,应对激烈竞争。

  虽然星巴克眼下面临着价格战、强劲对手、消费疲软等等考验,但在中国市场上它仍具备可观的价值。

  根据窄门餐眼的数据,截至10月中旬,中国咖啡店数量达到了191357家,近一年新开门店为61576家,而净增长数量则为13850家——也就是说,过去一年里有超过4.7万家咖啡店倒闭。此外,据美团统计,在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上海,今年独立咖啡店的数量首次出现了减少,在咖啡总店数中的占比由去年的60.1%跌至55%。

  事实上,规模相对较小的咖啡品牌很难对抗经济周期的变化,中国咖啡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优势逐渐集中到具有市场经验,且单店模型成熟的规模化品牌。此外,头部品牌则相对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在大浪淘沙之时更能够把握住机会。

" alt="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 title="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

谁能接住星巴克中国?

离我最近的好玩的地方 4451 十大最便宜的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