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濡耳染网

华大基因高管频繁增持背后:净利润首亏与研发转化率降低成焦点

图中人物系 华大基因实控人 汪建

回顾历史,汪建在20世纪90年代投身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赢得了“基因教父”的美誉。1999年,他与团队在北京成立了华大基因。特别是在非典期间,汪建领导的华大团队迅速破译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率先开发出诊断试剂盒,这一成就使得华大基因名声大噪,成为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的机构。直到2017年,备受瞩目的华大基因在创业板上市,四个月后,公司市值一举突破千亿大关,汪建再次成为公众焦点。

除了汪建之外,华大基因的其他高层也展现出对公司的信心。总经理赵立见、副总经理兼董秘徐茜、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王玉珏等高管在今年8月28日至11月20日期间共进行了19次增持,累计增持股份数量达到17.86万股,参考市值约为664.5万元。

表1 华大基因2024.8.28-2024.11.20高管增持情况汇总

华大基因高管频繁增持背后:净利润首亏与研发转化率降低成焦点

净利润首亏、专利申请数量锐减

今年三季度,华大基因迎来了自2012年以来的“首亏”。根据其2024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28.26亿元,同比下降10.10%;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下降276.49%。第三季度营业收入9.54亿元,同比下降10.93%;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下降792.32%。

图1 华大基因历年来净利润情况

华大基因高管频繁增持背后:净利润首亏与研发转化率降低成焦点

从业务板块来看,华大基因旗下五大业务中,生育健康和肿瘤与慢病防控两大板块呈现上升态势,分别录得3.7%和14.1%的同比增长。然而,多组学与合成业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分别下降8.1%和4.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感染防控业务受挫严重,同比下降高达85.4%。

回顾过往,2020年疫情期间华大基因的利润曾大幅增长,但随着新冠影响逐渐消退,公司业绩自2021年开始出现直线下滑趋势,这一变化正好与总经理赵立见上任的时间节点相吻合。

华大基因在中国基因行业内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众多业界知名企业均由其离职人员创办。然而,与华大基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中一家“华小”—诺禾致源在2024年三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根据其2024年三季度报,诺禾致源前三季度营收15.19亿元,同比上升6.3%;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上升7.33%;扣非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上升7.26%。这表明,华大基因业绩的下滑不仅仅是行业周期性波动的结果,更需要从自身经营策略和业务结构中寻找问题根源。

截至2024年9月30日,华大基因的应收账款高达18.29亿元,占2023年全年营收的42%。导致今年三季度的信用减值损失就高达1.05亿元,拖累了净利润。华大基因也表示:“受宏观经济以及部分地区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影响,预计未来部分政府客户平均账期会有所延长。”

华大基因的研发支出一直以来也被市场诟病,虽然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3.98亿元,同比增加了2.6%,但仅占当期销售费用的60%。根据天眼查显示,华大基因申请专利数量自2021年开始直线下滑,2022年还有28项专利,2023年就直接下滑到11项,2024年则仅存三项,且都处于实质审查阶段,也就是说前三季度投入的研发费用并未产生实际的技术成果,研发转化率堪忧。

图2 华大基因历年来专利情况

华大基因高管频繁增持背后:净利润首亏与研发转化率降低成焦点

" alt="华大基因高管频繁增持背后:净利润首亏与研发转化率降低成焦点" title="华大基因高管频繁增持背后:净利润首亏与研发转化率降低成焦点">

  如何真正打破民营经济发展当中的玻璃门?杨瑞龙认为,就是要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而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国有企业、国资的改革是分不开的,没有国企国资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那么,如何通过国资国企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他提出了四个意见:

  第一,要推进国企分类改革,构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微观基础。

  杨瑞龙提到,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而且需要实实在在的空间。国有经济不能布局过窄,国有资本保持控制地位的领域如果过度市场化,就可能会丧失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有进,有所为。但是国有经济的布局也不能过宽,该市场化的竞争领域如果国有资本过度介入,就可能产生“与民争利”,不利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此必须有退、有所不为。

  第二,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应该向民营资本公开开放,各类所有制主体公平竞争。

  他以电力行业为例谈到,电力有电网、配电、发电,现在电网是垄断环节,配电既有垄断和竞争环节,发电是有竞争性的环节。从过去几年的改革,发电行业重新开放了,配电也导入市场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了,“电老虎”现象和二十年前相比减弱了很多,这都是由于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导入市场因素导致的。

  第三,必须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据统计,过去四年,国企混改的比例大概有80%多,但是里面混改的大部分案例都是国有资本跟国有资本混,国有资本跟民营资本混的案例不太多。而国有资本跟民营资本混的时候,国有资本撤掉民营企业的案例比较多,民营企业通过混改控股国有企业的案例比较少,导致民营企业参与混改的积极性不太高。

  杨瑞龙指出,未来要想吸引民营资本、推进混改,垄断环节还是可以吸收一点民营资本进来的,但是控股权在国家手上。“竞争性环节包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包括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的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参与混改,你不应该对民营资本的控股权有限制。只有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混改一方面来推进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会提升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

  第四,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民营资本进入新业态、新领域的市场环境。新业态、新领域是指技术进步和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领域和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互联网、新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金融科技等产业。

  杨瑞龙提到,民营资本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民营企业通常对市场变化较为敏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并擅长市场盈亏算计,因此它们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盈利机会和创新方向。而且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有利于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和新领域的发展,现在多的民营企业在新业态和新领域中成为明星企业,创造很多国际品牌。

  最后他强调,民营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落地,落地的关键是要营造良好欢迎和创造更多空间,而营造良好环境和创新空间必须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alt="杨瑞龙:构建“国民共进”的微观基础,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title="杨瑞龙:构建“国民共进”的微观基础,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
中国太保人事新棋局落定!身兼四职 55岁陈辉正式履新太保财险总经理

  现年55岁的陈辉是从太保财险的分公司起步,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到了总公司的核心位置。资料显示,陈辉1969年2月出生,大学学历,硕士学位,会计师职称。在加入太保之前,陈曾任职于北京市煤炭总公司。进入太保财险后,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分公司总助和副总经理、河北分公司总经理,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管理经验。此后,他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升任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和人力资源总监。

  今年4月,陈辉获批出任公司合规负责人,并兼任首席风险官。仅时隔6个月,随着公司董事长顾越卸任党委书记,曾义卸任总经理,陈辉便挑起大梁,出任太保财险党委书记、临时负责人职务。

  如今,太保集团高层任命逻辑正在由“党委领导下的董事长负责制”向“党委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过渡。在不久前,太保集团旗下寿险子公司——太保寿险也已完成这一任命转变,目前该司的党委书记、总经理同样由李劲松“一肩挑”。

  业内人士指出,在党委书记总经理“一肩挑”的模式下,会进一步强调总经理的也业务能力。“陈辉和李劲松的职业生涯轨迹,均是从子公司的分公司做起,逐步晋升为分公司总经理,并最终进入总公司担任高管。通过在分公司的历练,能够锻炼和加强专业素养、洞察力、沟通协调等能力,同时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本公司的业务,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

  年内管理层变动频繁

  接盘太保香港人事同步调整

  事实上,在太保集团新一轮的排兵布阵下,年内太保财险高管层变动颇为频繁。《险企高参》通过梳理该司年内三个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发现,年内太保财险共经历6起人事变阵,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首席风险官等在内。

  今年一季度,张东卸任副总经理、合规负责人及首席风险官,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两个职务由陈辉接棒。

中国太保人事新棋局落定!身兼四职 55岁陈辉正式履新太保财险总经理

  步入下半年,公司高管呈现出密集变动趋势。

中国太保人事新棋局落定!身兼四职 55岁陈辉正式履新太保财险总经理

  截至三季度报告期末,太保财险原总经理曾义卸任,陈辉出任临时负责人,同时公司又新添一名副总经理李超。在总经理助理层面则呈现出“两进一出”。总经理助理陶蕾调任太保寿险,而黄垚、叶明满新聘为总经理助理。

  此外,在太保财险的人事调整中,太保香港的人事布局也同步进行了调整。

  12月3日,太保财险受让了太保香港的全部股份。在此背景下,原太保财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曾义转任太保香港董事长。

  随着人事变动的尘埃落定,太保财险现任领导班子由12名高管组成。包括董事长顾越,总经理陈辉(兼任党委书记、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副总经理宋建国、陈森(兼任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张渝、苏占伟、李超,总经理助理黄垚、武博、郁宝玉、叶明满,审计责任人陈英杰。

  3

  前三季度净利增超30%

  车险业务增速回暖

  在人事变动的同时,太保财险的业绩表现出色。

  截至今年11月末,太保财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人民币1870.33亿元,同比增长7.0%,延续业绩增长态势。

  今年前三季度,太保财险的财务表现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总资产突破2298亿元,保险服务收入达到1452.02亿元,同比增长4.1%;原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598.19亿元,同比增长7.7%。净利润层面,前三季度太保财险实现净利润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3.9亿元,同比增超30%。

  在投资收益方面,太保财险同样表现出色。今年1至9月期间,公司合并口径下的利息收入为36.05亿元,虽然同比下降12%,但投资收益却达到了11.53亿元,同比增长26%;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是达到了19.31亿元,同比暴增2530%。这些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为太保财险的净利润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太保财险的业务结构中,车险业务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今年前三季度,太保财险的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781.31亿元,同比增长3.3%。虽然增速相对平缓,但车险业务已经呈现出稳步复苏的迹象。

  从签单保费口径来看,太保财险今年前三季度的车险保费增速为3.26%,单季增速分别为2.24%、3.31%、4.26%。尽管增速仍然较低,但可以看出车险业务正在逐渐走出低谷,呈现出一定的复苏势头。

  与车险业务相比,太保财险的非车险业务增长更为迅猛。今年前三季度,非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816.88亿元,同比增长12.2%。太保财险业务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非车险业务中,家庭财产险表现尤为突出。今年前三季度,家庭财产险保费收入达到54.3亿元,跃升至太保财险前五大险种之列,而曾经的保证保险已跌出榜单。

  太保财险在非车险领域的增长势头不仅体现在保费收入上,还体现在业务种类的拓展上。责任保险、健康险、企财险等险种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农业保险也以7.77%的增速稳健前行。这些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增长,为太保财险的业务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在业绩增长的背后,太保财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今年第三季度,太保财险遭受了台风灾害的严重冲击。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公司前三大赔付事项均与风灾紧密相关。其中,摩羯台风带来的赔付金额高达16.89亿元,贝碧嘉台风的赔付金额也达到了8.04亿元。这些巨额赔付对太保财险的财务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今年第三季度单季的综合成本率为101.6%,相较于上半年的97.1%,增长了4.5个百分点。尽管有再保险的分担,但这些赔付压力仍然不容忽视。

" alt="中国太保人事新棋局落定!身兼四职 55岁陈辉正式履新太保财险总经理" title="中国太保人事新棋局落定!身兼四职 55岁陈辉正式履新太保财险总经理">